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7)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硅谷百年史》 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说,“在中国,深圳最像硅谷,连山寨都像。”100多年前的硅谷还是一个“大农村”,斯坦福大学也是按照“另一所哈佛”的想法被“山寨”出来的。如今,它和硅谷一起成为世界高科技的圣地。作为一座移民型、创新型城市,深圳现在最羡慕硅谷的,可能就是拥有一所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深圳版“我的大学”的故事,是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们“全民上夜校”开始的。30年后的今天,深圳不仅拥有北大、清华在深

北大派我来,明确希望我按加州大学的模式将深圳办成一个校区。而后领导有了不同想法,但对深研院面临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海闻说,在深研院刚起步的时候,由于太弱小,本需要北大的大力支持,但学校实际上没有认真投入。现在深圳校区做大、做强了,本部反倒开始关心起来,开始担心分校区办得不好有损学校声誉。“这就像是家长管孩子,小时候该管不管,长大了不该管了反而要管。”

  多方人士表示,对于名校在深圳办分校的定位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缺乏共识。校方的想法往往是,分校区不是我要办的,是深圳要办的,深圳对外来的学校不公平,没有给予公平待遇。深圳方面则认为,这是双方合作,我已经出了我该出的那部分钱了,剩下的部分该学校出了,学校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马陆亭预言,深圳大学城模式的执行结果,极端的情况有两种:最好的情况是,充分调动市、校双方的积极性,在人力、物力上发挥各自优势,大学城的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最坏的情况是,双方都没有积极性,大学城从“两不靠”最终发展成“两不管”。

  对此,他认为,在深圳财力充足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未尝不可一步到位,给予北大、清华两所深研院全额拨款。从长远来看,这些异地办学的校区,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须本地化,真正成为本地学校。因此,深圳市完全可以放下是不是“亲儿子”的纠结,再往前多走一步。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张祥云当年曾参与了深圳大学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7年前,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他心里就有一个当时还不能公开的想法:这些异地办学的项目必须、也只能本土化,最终成长为深圳自己的大学,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如今,他很欣慰地说,自己的预测正在变成现实。

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资料图片,大运火炬在深圳大学校园传递。中新社发 陈文 摄

  “中国的斯坦福”

  张祥云如此乐观的依据,是深圳大学城里的第三家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经历。海闻也承认,深圳大学城刚起步时,清华、北大两家还没有什么人气,那时候哈工大的研究生院就办得不错了。

  如今,哈工大已经在三校中率先办起了本科教育,正在筹建哈工大深圳校区。2017年7月11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哈工大,同意该校深圳校区正式举办本科生教育,并安排单独招生代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哈工大率先实现了海闻所设想的“加州大学模式”。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哈工大(深圳)筹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姚英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对于哈工大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