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10)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硅谷百年史》 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说,“在中国,深圳最像硅谷,连山寨都像。”100多年前的硅谷还是一个“大农村”,斯坦福大学也是按照“另一所哈佛”的想法被“山寨”出来的。如今,它和硅谷一起成为世界高科技的圣地。作为一座移民型、创新型城市,深圳现在最羡慕硅谷的,可能就是拥有一所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深圳版“我的大学”的故事,是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们“全民上夜校”开始的。30年后的今天,深圳不仅拥有北大、清华在深

龙岗区还拟办吉大-昆士兰大学、哈工大与澳洲一所大学合作的国际太空科技学院,以及同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合办的设计创意学校

  黄惠波表示,相比深圳市其他区,龙岗区办高教的优势在于拥有较为充足的且基础设施成熟的土地。

  另据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高校也正在与深圳洽谈或筹备合作办学事宜。

  不过,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官方口径中,除了已有的13所大学外,正在筹建的大学只出现了北大、清华、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的名字。

  对此,深圳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涉及到部属大学的异地办学项目,都需要上报教育部批准才可实施,在此之前不便大肆宣扬。对于已经确定的办学项目,其经费及运作机制并不会直接拷贝深圳大学城的模式,而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

  由于哈工大在深办学取得了成功,国内不少有异地办学想法的大学都来学习取经。最近,上海某著名高校也打算在深圳办学,因此来咨询姚英学的意见。姚英学却给对方浇了盆冷水,“哈工大之所以要来深圳办学,是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本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制约了其发展。而他们在上海,资源丰富,财力雄厚,根本不需要来一个新地方重起炉灶。对于吸引教师和学生来说,深圳之于上海也没有比较优势。更何况,在一个新地方克隆出一个学校来,最快也需要10~15年,到那个时候,他们早就在上海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他们跟清华、北大来深圳办学一样,没有实质性意义。”

  张祥云也表示,如果要对当初的深圳大学城有什么反思的话,那就是深圳应当对究竟要引进什么样的学校考虑更加周全。他认为,也许深圳并不需要寻找那些最顶尖的学校,而是退而求其次,选择那些地处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的名牌大学,可能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那些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资源,并没有内在需求去异地办学,它们反而更多地对于办分校区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而那些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大学,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限,会有摆脱困境的冲动。它们来深圳,往往能够踏踏实实地办学。

  对于深圳高教事业的高歌猛进,姚英学持赞成态度。但是,他想告诉那些国内高校,“千万不要想着来深圳圈钱、圈地,只有那些来了之后能真正提升自身品牌实力的学校,才能把异地办学办好。”

  对于深圳发展高教的路径,有人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圳曾把全国的风景名胜集中在一起,建了一个“锦绣中华”;又把全世界的著名景观模仿了一遍,建了一个“世界之窗”;现在又要搞一个“一流大学之窗”,这样做是欠考虑的。一个理想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像一个森林生态体系,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有,而不是个个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海闻则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乃至整个广东,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洼地。深圳特区其实也很像美国的加州,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