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硅谷百年史》 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说,“在中国,深圳最像硅谷,连山寨都像。”100多年前的硅谷还是一个“大农村”,斯坦福大学也是按照“另一所哈佛”的想法被“山寨”出来的。如今,它和硅谷一起成为世界高科技的圣地。作为一座移民型、创新型城市,深圳现在最羡慕硅谷的,可能就是拥有一所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深圳版“我的大学”的故事,是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们“全民上夜校”开始的。30年后的今天,深圳不仅拥有北大、清华在深

学——清华与北大,以及东北老牌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都设有研究生院。这三所研究生院的学生毕业后拿到的学位证与毕业证,与本部的完全一样。三所学校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共享图书馆与食堂,统称为深圳大学城。

  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名校将会出现在深圳。2016年,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的主要内容即“深圳的大学计划”:到2025年,深圳将拥有高校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届时将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来深办学,重点建设本科层次以上万人规模高水平大学。

  名校“拎包入住”

  深圳对拥有一流大学的渴望由来已久。在这个诞生了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中国硅谷的城市,却一直缺少一所像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早在1983年,深圳就创办了以清华、北大和人大为“母本”的深圳大学。在深圳大学诞生二十余年后,深圳又于2007年筹建了号称“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

  从小渔村到中国一线城市,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冲动,是伴随城市的发展升级而出现的。深圳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吴惠琼曾经长期在深圳市教育局工作。她说,成立于1980年的深圳特区,在诞生之初,城市的主要居民是操着全国各地口音、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因此,当时最迫切的是在职成人教育。彼时,特区的主要产业都是“三来一补”型加工贸易,急需英语与会计类人才,因而这两个专业的成人教育最为火爆。

  当时,刚成立没几年的深圳大学全日制学生的规模才不过几千人,但其下属的成人教育学院却有数万名学生。“那时候,深圳可以说是全民上夜校,这成了当地的一大风景。一到晚上,在公共汽车上都能看到人们在捧着书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特区当年享受的很多优惠政策已经变成普惠政策。在经济上,深圳面临着被苏州超越的可能,城市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吴惠琼们发现,原先,有很多北京、上海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愿意来深圳工作,但到了1990年代末期,京沪来深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下降。深圳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深圳人陷入了迷茫。

  那时候,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万字网文,将深圳人的焦虑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2000年左右,深圳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就是科技转型,这就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吴惠琼解释说,如果自己从零开始办大学,根据国家规定,不能直接办本科,而只能从专科院校起步。算起来,即使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也要28年才能办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本院校。“28年太长了。当时深圳自己都没有28岁。”吴惠琼说,于是,深圳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请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来深圳办学?此时,正好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来访,双方一拍即合,并于2000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