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不是一天建成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5)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深圳能否“山寨”出斯坦福   《硅谷百年史》 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说,“在中国,深圳最像硅谷,连山寨都像。”100多年前的硅谷还是一个“大农村”,斯坦福大学也是按照“另一所哈佛”的想法被“山寨”出来的。如今,它和硅谷一起成为世界高科技的圣地。作为一座移民型、创新型城市,深圳现在最羡慕硅谷的,可能就是拥有一所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深圳版“我的大学”的故事,是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们“全民上夜校”开始的。30年后的今天,深圳不仅拥有北大、清华在深

”的话,那么,深圳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就是深圳市的“亲儿子”,获得了当地财政的鼎力支持。2017年,既非“985”也非“211”序列的深圳大学的预算总收入高达45亿元,即使与教育部直属的75所大学相比,它也能排到第29名;实际办学还不到5年时间的南科大,总预算也有近23亿元。相比之下,体量跟南科大差不多的北大深研院,2017年的预算收入只有4.5亿元,可谓天壤之别。

  由于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撑,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南科大,成了北大深研院在当地有力的竞争对手。全军民说,在他所在的化学领域,在2014年之前,他们院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占深圳发表论文总量的三分之二,远远领先于第二名。但南科大成立后,就迅速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并且与他们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最近,南科大又在计划购买5000万元一台的冷冻电镜,而我们做个冷冻电镜实验还得去清华排队。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南科大迟早会超过我们,因为他们的条件实在比我们好太多了。”

  为了解决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境,2006年,深圳大学城管委会邀请马陆亭来作调研。马陆亭发现,对于如何办学,深圳市和大学两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错位:深圳方面总希望大学城能更多地为当地服务,而学校则认为地方不懂教育,而且对于涉及到影响自身品牌的问题非常敏感。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深圳市有人问:既然三家名校的研究生院开在了家门口,那么我们读你们的研究生是不是更容易?能不能过了国家线就录取

  对此,马陆亭说,深圳市应当有这个胸襟:既然想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按高等教育的规律来办事。而对于大学来说,在坚守学术水准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结合所在区域的特点。“你在深圳办学,跟在北京办学毕竟是不一样的。斯坦福大学就推动了硅谷的建设,深圳大学城也应当照这样的目标来办学。”

  吴惠琼则解释说,大学城在发展初期没有惊艳的成绩,这个过程也有客观必然性。三校的老师刚从本部“移植”过来,还需要时间适应环境、重新寻找课题,从头开始研究,这需要一个过程。

  “深圳人就是对速度太在意了!因为深圳其他领域都发展得太快了,日新月异,其实高等教育也发展得很快,但一和其他领域比较起来,就显得好像慢了。然而,办大学不像盖房子或者抓高考升学率,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吴惠琼感叹说。

  “加州大学模式”

  起初,北大深研院下设的专业都是本部院系的延伸,比如,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法学院的法学硕士以及一些理工科专业,在本部统一招生后,划拨一部分排名靠后的学生录取到深研院来。

  海闻来深圳后不久,在校园里遇到一个曾在本部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他就问,“你怎么跑这儿来了?”学生笑笑说,“分不够呗!”学生无奈的表情触动了他,他觉得,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同时,他又感到,深研院的硬件设施不错,比他刚回国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时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而深圳这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