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2(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

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意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来自外部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简述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类人猿手脚分工,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开阔了视野,能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刺激和信息储存反馈,从而促进了脑的进化、发展,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原始的人类需要在劳动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愿望、要求和情感等,当社会成员之间感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时候,语言便产生了。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交流思想有了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和展开,就标志着真正的意识的出现。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不断深化的,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得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的思维和智力水平越来越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的劳动活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7.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2)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和消灭规律。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在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内,是普遍起作用的。第三,规律具有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在同一类事物和同一领域中,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第四,规律具有稳定性。表现规律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规律本身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事物稳定的联系和稳定的发展趋势。

  8.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