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2(2)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推动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4.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二者的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哲学概括,它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随着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是可变的、相对的。
(3)二者的联系是,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第一,劳动促进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第三,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不断发展。
(2)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和规定。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具有产生意识的机能,主要在于人脑具有别的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做出反映;人
- 相关“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2(2)”的文章
- 成考直播通关课程免费领取2018-03-08
- 江西成人高考切忌粗心大意!2018-02-25
- 解读江西成人高考与普通高考的证书比较2018-02-25
- 第3期:远程网络教育介绍2018-01-05
- 第2期:成人学历提升方案2018-01-05
- 第1期:成人高考介绍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