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2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l)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l)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
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2.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l)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
第一,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第二,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第三,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4.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l)二者的含义不同: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
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
- 相关“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2”的文章
- 成考直播通关课程免费领取2018-03-08
- 江西成人高考切忌粗心大意!2018-02-25
- 解读江西成人高考与普通高考的证书比较2018-02-25
- 第3期:远程网络教育介绍2018-01-05
- 第2期:成人学历提升方案2018-01-05
- 第1期:成人高考介绍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