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初试新高考 优势不小问题也不少(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22日

摘要:  浙沪初试新高考   优势不小 问题也不少   在全家经历了史上最纠结的时刻之后,考生黎羽决定复读了。成绩不错的她高考发挥不怎样,只考了597分。这对她来说是个不上不下的分数,离985目标校尚有差距,能去的又让她心有不甘,自主招生也没能救得了她。“我还是复读吧,毕竟经历了这一遭对高考的套路熟悉了不少”,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套路”对无数的高考学子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规则”。不再是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新的高考

 走班制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一观点,在最近举办的教育界研讨会上被专家们反复提及。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成为焦点。这其中就有走班制。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洪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他们的调研,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走班制度也要求学校有更高、更复杂的管理能力,这对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洪文说,有些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采取了课程捆绑的模式,限定了课程组合的数量和内容,学生的选择权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选考制 听上去很美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重点放在了哪个组合可以获得高分上,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规划,这与选考制度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洪文说。

  根据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说好的减负和独立 都不容易实现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中大教育是在江浙地区排名前列的高考培训机构,与众多重点中学有课程合作,对学生的课程负担,他们有详细的调查和了解。陈学崇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原本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