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新形势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问题(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哪里来?   ——代表委员谈新形势下农村人才培养问题   【点题人】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许家村村民张玉辉:“新闻上天天讲新型职业农民,俺农村啥时才能有更多这样的人才?”   带着张玉辉提出的这个问题,两会期间,记者分别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委员和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   农村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的职业农民   3月3日,记者跑到铁道大厦,向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

半天云里雾里的理论,到田间用不上,你愿意去听吗?”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对时下的农民培训现状非常不满,刚接上话茬就一针见血,毫不客气。

  苏华坦言,某些培训机构不具备培训的资质,师资、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愿望。“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一些所谓的农民培训,就是在中小学淘汰的校舍里上课,没有设备,没有实训,就连教师也是小学转岗的,这样的条件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种植技术。如此培训,就是给农民倒贴钱,农民也不愿意来。”苏华边说边摇头。

  苏华分析说,造成培训低质的原因与投入机制分散有关。“目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多口管理,农业部、人社部等部门的培训项目轮番登场,导致培训资金分散、培训内容重复等问题。看着国家出了不少钱,但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花钱方式,让哪种培训的资金都不够。有些培训,每人的成本只有几百元,这怎么可能有好效果?”

  “寻租问题也要重视。”苏华说,有些部门将培训资金当成福利,只给自己系统的下属部门分派培训任务,而把水平、实力都更好的其他培训机构排除在外。

  苏华一字一顿地说:“要理顺农民培训的投入机制,实现归口管理,避免培训散、乱、小的现象。从制度上,提高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

  苏华建议,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应引入信用、质量等级制度和竞争机制,对那些信用度高、培训质量高、学员就业率就业质量高的多给些补贴,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就少给补贴。“尤其要淘汰那些以次充好甚至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培训机构,让培训质量真正得到提升,给农民选择的余地,让他们真正能学到技术、得到实惠。” (记者 张婷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