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新形势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问题(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哪里来?   ——代表委员谈新形势下农村人才培养问题   【点题人】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许家村村民张玉辉:“新闻上天天讲新型职业农民,俺农村啥时才能有更多这样的人才?”   带着张玉辉提出的这个问题,两会期间,记者分别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委员和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   农村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的职业农民   3月3日,记者跑到铁道大厦,向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

大别山区的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过去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在全国人大代表、百丈河村支书王金初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如今成了闻名遐迩的文明新村。

  不过,对科技致富过程中现代农业人才的匮乏,王金初忧心忡忡。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王金初对此充满期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喃喃自语:“我们村几时才能盼来农村发展急需的有技术、懂经营、能扎下根来的人才?”

  作为一名来自大别山区的基层代表,王金初曾用4年时间走访了300多个村,她对农村现状感到忧心。“我的梦想就是,要把百丈河村建成全国生态富裕示范村,打造村民‘丰收的果园、观光的花园、生活的乐园’。”王金初有些苦恼地说,“要实现这个梦想,现在最难的是缺人才和技术支持!”

  她说:“这几年,全国各地出了很多好政策,都想号召和鼓励外出务工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但真正愿意回乡创业的人不多,动力不强。”在王金初看来,现在农民种粮已经不是过去“你一锄我一锄式”的种植,更多的土地要让技术能手来种植。

  以人口不到1000人的百丈河村为例,100多外出打工的人几乎个个都有手艺,不是木匠,就是泥瓦匠,剩下的基本都是过去一直种田的农民。“村里现在办的养殖场、茶场、鞋厂,都需要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人。可是,现在基本没办法真正把这方面的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王金初说。

  近几年,百丈河村先后来了3名大学生村官,他们不仅辅导农民学法律、技术、经济,而且还帮助农民学普通话。现在,其中两个村官已经考上了公务员,只有一人留在村里。

  “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有‘含金量’的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更多在外打工、求学的人回乡创业。好政策不能只挂在墙上,关键是要落地,让农民切实能从中得到实惠。”王金初说。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基础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的回报率往往低于在外创业的。因此,农村要想留住人才,就需要政府在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出台一些确实适合农村实际的政策,为农村人才回流、返乡创业搭建舞台。

  全国政协委员苏华:

  培训要让农民学到真技术、得到实惠

  “政府贴钱给农民免费培训,学成后收益是农民自己的。按理说,此等好事,农民应该踊跃参加,可是在一些地方,培训机构喊破嗓子,农民也不去。你问我这是为啥?培训的内容农民不喜欢。换作是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