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按需培训新农民(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山东东营新农校按需培训新农民 庄户学校来了“贴身老师”   农民想学习,盼培训,可不了解农民需求的培训往往会走过场、成鸡肋。   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改变“撒胡椒面”式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统筹,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农民可以“点师”培训、贴身培训。除了教农技,还教农民关心的防病健身、家庭教育,50多万人因此受益。   “上一茬柿子部分出现了脐腐病,损失不轻。这一茬幼苗栽下去,要改变过量施用氮肥的习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钙、硼元素的供给……”眼下,正值西红柿大棚种

 需求变了,培训怎么跟上形势?为避免“撒胡椒面”,东营市委决定由组织部门牵头农民培训工作,统筹各类资源,从村到市,建立新型农民学校。组织部门牵头负责力量整合、政策支撑等,实行市、县、乡三级负责制。

  新型农民学校变“千条线”为“一根绳”,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市场对接。同时,东营市根据农民需求摸底调查数据,建立“学员信息库”,每个人的理论需求、技术需求和下一步发展计划,都有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有37万余名农民建有这样的学籍档案。

  “根据农民需求,整合资源,集成合力,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庄户学校’,实施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建军这样展望。

  1500多人进入师资库全市共享

  农民培训可按需“点师”

  董集镇刘家村的肉牛养殖户车新云养了快10年的肉牛,自认为经验丰富。有段时间发现喂过酒糟的几头牛趴着站不起来,她觉得是感冒,就在饲料中加了消炎药,牛竟然病得更厉害了。畜牧兽医站的刘建民老师前来诊断,告知她给牛吃消炎药同时喂酒糟,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诊断过后,刘老师召集附近养牛户现场授课,专门讲授什么饲料和什么药不能一起喂。学校办到了家门口,尝到甜头的养殖户如今一听说有培训都争着参加。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香墨教授,到东营给农民讲课的方式是:现场提问,你问我答,各种病虫害的棉花实物“跑”到现场供鉴别,特别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他曾在垦利县新农校为棉农授课,通知420人,结果来了470人。

  培训要贴近农民,资源整合是首要工作。东营市新型农民学校总部师资库,已经收录1500多人。这些师资力量中,有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还有自学成才的“乡土专家”,农民培训人才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共享。这些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因此东营实现了农民的“点师”培训:农民可以在师资库里“点名”要求某位老师指导。

  在东营区,有个农民培训“3公里教育圈”,农民家门口培训教学点有106个,实现农民“缺什么,就补什么”。在河口区,有个“慧民小喇叭”工程,无线广播安到每家每户,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全方位的教育。

  在市级层面,东营市开设“四类课堂”:“室内课堂”,以农村社区服务为中心,灵活举办农林、畜牧、科技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