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按需培训新农民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山东东营新农校按需培训新农民 庄户学校来了“贴身老师”   农民想学习,盼培训,可不了解农民需求的培训往往会走过场、成鸡肋。   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改变“撒胡椒面”式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统筹,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农民可以“点师”培训、贴身培训。除了教农技,还教农民关心的防病健身、家庭教育,50多万人因此受益。   “上一茬柿子部分出现了脐腐病,损失不轻。这一茬幼苗栽下去,要改变过量施用氮肥的习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钙、硼元素的供给……”眼下,正值西红柿大棚种

山东东营新农校按需培训新农民

庄户学校来了“贴身老师”

  农民想学习,盼培训,可不了解农民需求的培训往往会走过场、成鸡肋。

  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改变“撒胡椒面”式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统筹,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农民可以“点师”培训、贴身培训。除了教农技,还教农民关心的防病健身、家庭教育,50多万人因此受益。

  “上一茬柿子部分出现了脐腐病,损失不轻。这一茬幼苗栽下去,要改变过量施用氮肥的习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钙、硼元素的供给……”眼下,正值西红柿大棚种植换茬时节,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技术员、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教师颜培兴住进村里,白天在大棚里指导,晚上给农民上课。10月13日晚,在大宋村文化中心的“八点钟课堂”,颜培兴向60多名菜农细心讲解种植注意事项,直到晚上11点才骑车回到家里。

  现在的东营市,课堂遍布田间地头,1500多名专家、干部成为农民的“贴身老师”。东营市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庄户学校”,50多万名农民因此受益。

  传统培训没兴趣,却又“嗷嗷待哺”

  48万份问卷调查农民新需求

  东营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很多,市县两级大都有农科所、水产研究所、林科所,县区都有农广校,多数都有职业中专,市里还有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不过这些丰富的涉农科教资源都各自为战——农业局抓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人社局抓劳动力转移培训,畜牧局抓家禽家畜养殖培训……

  大量自上而下的服务资源,在基层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而且过去的农民培训班,以“夜校”和党员远程教育为主,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灵活,大家并不怎么买账。干部们反映,到村里培训,人员组织不起来;而农民则担心走形式,“有的不识字,有的在外忙活,你叫他陪你‘听天书’?除非倒贴钱!”利津县北宋镇任田村村民田任涛直言。

  怎样让培训更对农民胃口?去年初,东营市委组织部首先从群众需求入手开展培训调查。两个月时间,派出400多名干部走村入户,在1781个村发放问卷48万余份,梳理培训需求180多项。

  调查结果让决策者深思:农民对传统培训提不起兴趣,同时又“嗷嗷待哺”。农业技术仍位居农民学习需求首位,但如何防病健身、如何做好家务、甚至如何化妆,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迫切期望在综合素质上跟上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