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试包过引招生 远程学历教育藏违规猫腻(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国家认可”的金字招牌,教育部14年试点的资历,却没能换来现代远程教育的良好口碑。从快速“授予”学历,到机构暗箱操作,一张远程学历证书背后,竟然隐藏着诸多投机手段和违规猫腻。在“包过”、“免试”的喧嚣中,现代远程教育的含金量备受质疑,国家学历与学位授予的严肃性也因此受损。   现代远程教育的初衷,原本意在突破时空界限、增多学习机会、降低教学成本,为何如今频频堕入“注水陷阱”,以至于有的高校怕影响声誉而主动叫停招生?面对日渐走低的公众评价,推行多年的远程教育试点又将何去何从? ——编者 上课不用去

教育部正式批准67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如今算来已经试点了14年。有业内人士直言,试点不结束所导致的垄断办学现象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远程学历教育备受在职人员青睐,实际上是在抢其他高校的生源。

  “招生多,质量自然不高。试点应该结束,让所有高校有权利通过信息手段实施学历教育。”严继昌说,“大饼摊薄了,生师比降下来,有竞争了,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事实上,这68所试点高校,也并非全部在进行学历招生。“我们学校已经不再做远程学历教育了,影响学校声誉。而且我们越来越发现,立足于行业招生更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与定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据悉,1999年,清华大学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校,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但到2002年停止了所有现代远程学历教育,转做非学历非学位的高端培训班,着重高层次、应用性、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这一改变也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的认可。

  严继昌认为,在当前的生师比限制下,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师生交互学习难以实现,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提高学历的含金量。据悉,上海有试点高校开展了远端教室的探索,老师在学校里上课,视频传送到各个远端教室,学生需要到远端教室集中上课,并要记考勤。

  “现代远程教育以远程学习为主,但不能完全没有面授,可以在一个学期组织一次面授,集中答疑,面授时有考勤。”一位专家如此建议。

  远程教育,用武之地还很多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又爱又恨,是许多人提及远程教育的第一感受。

  “爱”,是因为十几年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同时,远程教育凝聚了许多教育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与心血,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面镜子,彰显着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

  “恨”,是源于其“不争”,尽管并非全貌,但不断出现的乱象,让人不禁对远程教育的“含金量”心生忧虑。一度,“冒名”招生、“套读”学历似乎已成难以治愈之“殇”,叩问着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选拔招生、入学门槛、教学培养、毕业审核、学历授予等诸多环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远程教育法律法规,规范继续教育办学体系、抓紧实施远程教育质量评估,对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在招生等办学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试点高校,实行以“停止招生”为主的“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