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深圳高教希望看到本土生长出优质高校(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原标题:深圳能不能在高教领域也创造出一个特区来?——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多年来频繁往返于港深两地。作为一名对大学精神有着深入理解,并熟悉中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学家,他不仅参与过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而且与国内几所大学在深圳的研究生院也多有往来。 资料图:毕业生合影中   在丁学良所著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中,他将自己界定为“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传教士”。他认为,大学的精神气质根植于不断创新知识

高校的规模有多大、层次有多高、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技术学院。

  然而,要在很短时间内办这么多高校不大可能。深圳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缺陷,引进名牌大学办分校区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些名牌大学有历史积淀,有办学经验,能弥补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足。

  不过,引进大学办分校区不可能作为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全盘替代方案。你难以想象,北大、清华最好的教师会放弃北京的条件跑到深圳来。确实,美国最好的大学,绝大部分都不是在中心城市。但是中国的地域差别太大了,再加上体制原因,导致北京集中的资源最多,其中包括最好的大学也都集中在北京。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吸引北大、清华最好的老师和研究生过来。因此,北大、清华的分校区是没办法与校本部相比的。

  时间越久,这一点我们就看得越清楚。现在是哈工大深圳校区办得最好。哈尔滨曾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但现在整个东北经济都赶不上东南沿海地区,所以那边最好的老师可能会愿意到深圳来。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有一个新的趋势是,深圳还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大学,与国内大学合作,在深圳办校区、办学院,你对此怎么看?

  丁学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中国人的收入也比较低,所以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最好的产品就是“中外合资”的。现在办大学,道理也是类似的。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还不够开放,办大学有很多限制条件,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深圳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比北京、上海更加优越的有利于办大学的体制环境。深圳当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全国一线大都市,靠的是特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如今,深圳能不能在高教领域也创造出一个特区来?让本土的办学资源都释放出来,以尽快的速度发展高等教育。

  另外,高教事业是一个花园,好的花园里什么都应该有,要有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校等等。深圳应当先把本地现有的学校尽量办好。假如本地的学校都办不好,就更不能够指望外地的大学来“开分店”,因为它们不可能把本部最核心、最好的东西搬过来。

  大学的异地办学,跟开“分厂”“分店”是不一样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从投资建设到生产,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生产出来的汽车质量跟总部的可能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办一所大学的“分店”要复杂得多,大学的“分店”能否与“总店”的水准保持一致,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深圳本土生长出好学校。

  美国的纽约市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是美国公立大学的样板。在这方面,深圳可以参照它们。比如,深圳大学是市立大学,可能在本科生的入学标准上不能提得太高,但可以把少数学科办得非常优秀,同时办好研究生院,而不要太大、太滥。

  中国新闻周刊:你所说的“深圳要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办大学的体制环境”,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丁学良:这其中包含很多内容,最重要的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