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记叙文部分五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故都的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   《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   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

  《故都的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

  《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

  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与议论两种方法,具体描绘北平之秋的景象,还插入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议论,写中外不同的文人对秋的相似感触——秋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以南国秋色之淡,反衬北国秋色之浓。

  《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记游散文。

  文本围绕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说明自己要来北京就是为了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饱,尝透。文章结尾,又强调北京秋天的特点“色彩浓,回味永”,前后呼应。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是围绕中心来描写。

  3,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主要描写北京之秋,却两次描写南国之秋。这是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之秋的“色彩浓,回味永”。通过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从反面来衬托北京之秋的特点。

  《重点段落分析》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描写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景物,描写北国之秋用的是描写手法,描写南国之秋运用的是比喻,衬托;

  作者推崇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因此主要描写皇城一间破屋,独处幽静,去品味北方秋天的味道。选取最能反眏北方秋天的典型物候景物。

  《香市》(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茅盾为笔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

  创建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等。

  本文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

  《主旨》

  先要了解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