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3)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刻苦学习、提升素质改变命运 学习,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 拥挤的广州火车站,长发披肩,米色风衣,晓芬笑容满面走出来,一天一夜的火车硬座似乎并没有让她感到疲倦。 5年了,第一次回乡探亲,带着即将领证的男友去见父母,这种开心让晓芬持续兴奋,一开口说话,眼睛都笑弯了。 从一个小保姆到五星级酒店主管,晓芬用了5年。从一名初中生到一名旅游中专毕业生,她用了4年。贵州省遵义市大山深处农家走出来的这个女孩,衣着得体,举止文雅。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80后湛江青年许友后来到珠三角打工,十多年后,始终没有放弃文学梦。
从一线工人到企业报编辑,许友最喜欢的岗位是做一名编辑。这让他有一种幸福感,很多时候,这种幸福感填平了城乡之间的落差,填平了物质生活的差距。
青工作协成立的时候,许友和在中山打工的一大批文学青年已经形成松散的组织。就像一个个文学社,这些年轻人一起郊游,一起到公园讨论文学、晒自己的作品。青工作协的成立让许友们精神一振,原来自己的爱好是可以更有组织和规划的!
“阳光心态,奋斗人生”,是青工作协的定位,也是散落在珠三角大大小小工厂流水线的年轻人们的追求,也是当地政府的愿景。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120位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工人组成的中山市青工作协分会成立了,同时受到团委、妇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许友们现在正在筹划首届青年工人作家班,希望能够对爱好文学的青工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中山市作协也刚刚吸纳了6位创作小有所成的青工作协会员入会,对年轻的青工作协起了不小的鼓励作用。
“我们拥有的这种精神追求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令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色彩。”许友告诉记者。
在珠三角的村镇里,几乎已经见不到农田,只有一间挨着一间的工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经历着乡村到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的冲击。工厂宿舍哪怕在一个很小的村里,一条街上开着十几家、二十家手机店很平常。周崇贤忧心忡忡地说,不少年轻人领了工资就用来换手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潮流。的确,在大片大片的工厂里,像周崇贤、许友、晓芬这样的打工者,并不占大多数。
“我这种有过来经历的一定要告诉他们,不要光是拿着手机上网玩儿,这辈子不要浪费了最好的时光。”周崇贤有种责任感和焦虑,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物质永无止境,欲望无法满足。在他看来,单是在广东, 3000多万外来工群体,他们今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乡?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扎根条件?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要面对的问题。除了物质,他们还需要什么?希望青工作家协会能够从心理上关怀年轻产业工人的心理成长,引导一种正能量——“只要付出,你的未来就有星光”。
“我要把我的这种观念传递下去,我就想带动一大批一线年轻人。”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忱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到广东调研打工文化,他评价,打工文化这个在农民工
- 相关“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3)”的文章
- 成考直播通关课程免费领取2018-03-08
- 江西成人高考切忌粗心大意!2018-02-25
- 解读江西成人高考与普通高考的证书比较2018-02-25
- 第3期:远程网络教育介绍2018-01-05
- 第2期:成人学历提升方案2018-01-05
- 第1期:成人高考介绍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