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挖人”大潮,谁来培养年轻科研苗子(3)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8月21日
摘要: “高薪挖人”大潮,谁来培养年轻科研苗子 作为我国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其60岁生日到来之际,只启动了一项和“人”有关的资助工程,还是和年轻人有关,名曰“青年人才工程”。 前不久,这个工程的总体目标对外公布:计划到2030年,中国农科院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总规模力争达到4750人左右,持续稳定在科技人才总量的2/3,其中优秀青年人才总量达到570人左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潮来袭的大背景下,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成了各方争先抢夺的对象。这
每年至少10万元的补贴,能否砸出科研最佳年龄段的最大潜能
在中国农科院人才工作会上,该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梅旭荣,连用了3个“不够”来形容一些研究所对青年人才的“轻视”——“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仍不够到位,优秀青年人才流失隐患的警觉性不够高,推进高水平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不够得力。”
他说,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但也必须有一支“规模和质量相匹配的青年人才队伍”。
这样的队伍,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于所谓的人才引进,而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上。
当着中国农科院全院研究所领导的面,毕美家说起了那个备受年轻人推崇的研究结论: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要把处于最佳年龄段的年轻人作为培养重点,多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
周雪平是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也是农科院首次通过全球招聘引进的科研人才。引进当年,他即成就了我国植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了论文。
如今作为一所之长,周雪平的眼睛不只是朝向“外面”,而更在意对内人才的培养。在植保所,他为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内聘请两名“成长导师”,提升其科研能力。
而针对45岁以下、拟申报国家杰青或其他国家级人才的青年科学家,周雪平则为其聘请更为重量级的“跨越导师”——3名院士、“千人计划”人才、国家杰青获得者等。目前,该所已为4名青年人才聘请了10名跨越导师。
当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也是中国农科院在其60岁生日之际启动《青年人才工程规划》的一大原因。根据规划,该院对青年人才将提供更多“实在”的支持。比如每年10万~50万不等的岗位补助,每年60万~200万元不等的科研工作经费支持,等等。
梅旭荣透露,过去2年,该院用于青年英才的科研启动费和仪器设备费达2.8亿元。科技创新工程经费中直接用于引进人才的经费额年均已达1.5亿元。而未来,用于年轻人身上的经费还将更多。
今年年初,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所里9位57岁以上的领军专家主动让“衔”,为青年成长腾出空间,7位引进的青年人才和10位自主培养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得以当选为创新小组组长。
他说,这背后,除了制度上、经费上的保证,还离不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勇气,以及给年轻人搭台子、压担子的魄力。记者 邱晨辉
- 相关““高薪挖人”大潮,谁来培养年轻科研苗子(3)”的文章
-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成人高考函授大专本科学生报名条件2017-09-04
- 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成人高考函授大专本科学生报名条件2017-09-04
-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成人高考函授大专本科学生报名条件2017-09-04
- 2017年江西大学成人高考函授大专本科学生报名条件2017-09-04
- 2017年江西吉安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公布2017-08-29
- 2017年江西上饶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公布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