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成功预警38次破坏性地震 6年来无一误报漏报(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8日

摘要:  ICL系统成功预警38次破坏性地震 北青报记者专访系统设计者王暾   “提前20秒预警可降63%伤亡人数”   8月8日晚,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我国提前逾一分钟发出预警。 _acM({aid:"mm_122588615_24060014_79798355",format:1,mode:1,gid:1,serverbaseurl:"afpeng.alimama.com/"});   这不是预警系统第一次发挥作用。   2011年

盲区半径方面,我国也全面优于两国。可以说,我们是最好的。

  同时,我们的整套技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为自主研发。当然,这的确借鉴了前人的积累,加上了我们自己的创新。

  北青报:预警盲区是什么?我们领先日本多少?

  王暾:意思是说我们的响应时间更短。举例来说,我们探测到地震发生,传输数据发出预警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越短越好。而在几秒钟的响应时间里,地震波以3.5公里每秒的速度已经传播了一定范围。当我们发出预警后,这个范围里的灾区已经受到侵害,这一范围就叫预警盲区。

  目前,我们的系统响应时间为6秒,日本的技术是9秒。对应的盲区半径我们是21公里,他们是30公里。

  现在全世界只有墨西哥、日本、尼泊尔和我国具有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尼泊尔是由我国提供技术支持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到了全球最优,又快又准。

  北青报:为尼泊尔提供技术支持意味着我们的系统已经开始“走出去”了吗?

  王暾:的确。除尼泊尔外,我国和其他国家也都有接触,美国就有引进我国系统的愿望。

  困境 研发之初经费紧张半年没发工资

  北青报:您从国外毕业后,怎样想到回国做这一预警系统?

  王暾:我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拿到力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我正在奥地利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相关工作。那时我在想,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在地震中发挥什么作用。地震预警需要力学研究、理论分析,以及软硬件结合等能力,虽然我不是地震研究专家,但我的学科背景刚好符合研究条件,因此我做出这个决定。

  北青报:在研发该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王暾:当时,我拿了50万元积蓄,又和老师同学们借了些钱,一共凑了300万元回国,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始了。

  研发是很烧钱的,一年多钱就用完了,而成果还没出来,也就没人认可。更重要的是,大家觉得这是个世界难题。好在我们员工大多单身,没有家庭压力,也都怀着做成这件事的信念。他们在半年没发工资的情况下,透支信用卡凑钱安装了20多个传感器,终于在2011年4月底成功预警一次地震,这才逐渐受到认可。我们被列入四川省“百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相应的科研经费、扶持经费陆续到位。经历过经费乃至生存困境后,技术困难对我们来说已不算什么。

  未来 突破地震预报难题的可能性很大

  北青报:地震预警系统未来的研发方向是什么?

  王暾:第一,争取响应时间更短甚至消除盲区;第二,保证更高的可靠性,虽然我们过去6年没有误报,但还是要把这个零出错率保持下去;第三,我们要在地震预报领域有所突破。

  北青报:目前有国家实现地震预报吗?

  王暾:目前是没有的,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地震预报区别于地震预警,是要在地震发生前就进行预报。在这方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