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故事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4)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4日

摘要:  死亡“暂停”: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   ——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的故事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展文莲的“墓”,是个衣冠冢。   她正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容积2000升的液氮罐内。那是-196℃的极低温,时间的流逝,几乎不会再在她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   和展文莲的暂时居所隔了一条走廊的,就是山东省脐血库。十万余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被保存在此,它们像一份份高额的生命保险,被用到的概率很低,但——“万一呢”?   没人说得清未来会怎样。桂军

和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知情同意书。展文莲的遗体,被捐献给了有遗体捐献接受资格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她以这种方式,成为银丰研究院科研项目“生命延续计划”的志愿者。

  4

  展文莲的冷冻资金,大部分来自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至于个人出资多少,银丰研究院和桂军民都没有透露具体数字。

  桂军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确实没多少钱”;银丰研究院也一再强调,“(他)只出了很少的钱”。

  “你要是认可这件事,想为科研事业作贡献,你就为基金会捐点钱。捐多少完全看个人。”贾森说。

  但做人体冷冻确实耗资不菲。银丰研究院工作人员一项一项列出了他们的支出:液氮罐,40万;程序降温设备,40万;体外循环机,100万;呼吸机,七八万;实验室搭建,500万……“每做一次冷冻,光是冷冻保护剂的费用就是二三十万。还有手术的其他耗材费用,专家费用,救护车费用等等。”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一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目前全是投入,没有收益。”贾森坦言。但他不愿意在费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纠缠。“我很烦有人一上来就谈钱。”他靠在椅子上,“这不是一个‘钱’的事情。”

  贾森举出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例子,这两位世界级的富豪,都创建了和生命科学有关的基金会。扎克伯格想终结人类所有的疾病,比尔·盖茨要促进全球卫生和教育领域的平等。银丰研究院工作人员也开玩笑说,要是能找到像马云这样有情怀又有影响力的大咖为低温生物学发声,那低温生物学“热”起来也指日可待。

  “现在冷冻了这么多人,如果未来真的有人能醒过来,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贾森说,“意味着世界上那1%的富人,都会来做这件事。”

  作为无神论者,相比“上帝”,贾森更愿意相信“人体冷冻”。他觉得,如果人体冷冻能有更多的追随者和信仰者,低温生物学也能随之发展。

  齐鲁医院舒适医疗综合病房主任类维富就算是“追随者”之一。

  捐献遗体,对这个拥有几十年从业经历的医生来说,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先不提复活的事情。你把人冷冻起来,就相当于在家里放了一个医药‘灭火器’。”类维富想着,冻下来的遗体是有用的,它是一种生物医药资源,能在必要时为家人所用。“把遗体捐出来,也是为家庭作贡献。”

  在类维富这里,“冷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它是与死亡的抗争。类维富自己已经成了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的会员。会员免费入会,在未来若要进行人体冷冻,会员有优先权。而且,他不仅自己“入会”,还拉上了几个朋友。

  “他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咱俩以后一个罐’。我说,那不行,你们喜欢喝酒,到时候我还没醒过来呢,酒你们就喝完了。”类维富笑着说。茶余饭后,老友间多了一个话题——冷冻,以及死亡之后可能的故事。

  5

  对桂军民来说,故事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