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故事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4日

摘要:  死亡“暂停”: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   ——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的故事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展文莲的“墓”,是个衣冠冢。   她正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容积2000升的液氮罐内。那是-196℃的极低温,时间的流逝,几乎不会再在她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   和展文莲的暂时居所隔了一条走廊的,就是山东省脐血库。十万余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被保存在此,它们像一份份高额的生命保险,被用到的概率很低,但——“万一呢”?   没人说得清未来会怎样。桂军

择的冷冻机构是美国阿尔科。

  阿尔科建议只冷冻头部,这样灌流效果更好。他们认为,只要能将大脑结构完整保存,人的记忆也就不会消失。若未来“病人”能从冰中复生,再造身体肯定也不是问题。

  杜虹的女儿在朋友圈里写:妈妈,我们未来见。

  杜虹很重要。她让一直局限在小圈子里的、带点科幻色彩的“人体冷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公共话题。

  从百度指数上也能一窥端倪。2015年9月杜虹被大规模报道之前,“人体冷冻”的搜索指数为零;9月,这一指数跃升到2000;后来,它的热度基本稳定在了200左右。

  也是在那之后,银丰研究院开始陆陆续续接触到想把自己或亲人冻起来的人。

  银丰研究院从未公开宣传过他们的计划,但在人体冷冻圈子内,它要自己实行人体冷冻的消息,并非秘密。

  “2016年,因为各种机缘,我们接触了十几例病人。”贾森说。中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怀揣着最后的希望,辗转找到银丰研究院。其中一些,还是被美国阿尔科推荐而来。而单单是2017年上半年,就又有12位病人家属联系了他们。

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故事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 银丰研究院和齐鲁医院的专家正在为展文莲进行人体低温保存操作。银丰研究院供图

  3

  桂军民不一样。

  他没有主动找过银丰研究院,也并不觉得自己能和这家公司产生什么联系。直到今年年初,他从病房主任类维富那里,第一次听到“人体冷冻”一词。

  那时,展文莲已患病一年多,肺癌多发转移。知道妻子痊愈无望后,桂军民将她转去了齐鲁医院舒适医疗综合病房。

  它还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临终关怀病房。

  “人即使要走,也要走得有尊严,不要弄得乱七八糟的。”这是桂军民的坚持。

  舒适化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在病程末期的生存质量,减少痛苦。它不再或很少进行介入式治疗。

  对桂军民来说,他已经做好了和妻子“死别”的心理准备。

  但类维富向他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人的遗体若在极低温环境下保存,待到未来其所患疾病可以治愈时,他(她)或许还能被唤醒、复活。

  桂军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个概念。“我比较相信新科技,(复活)完全有可能。”他本身就反对火化,冷冻妻子遗体,还能留下一线希望。“我受过教育,这个事情(指接受人体冷冻),很简单。”

  自始至终,桂军民都是冷冻妻子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别人怎么说,他不在意。“我们就要这样干,谁也没办法。有些朋友、同事,知道了也在嘟嘟囔囔,我不听,和我没关系。”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又不是你的亲人,只有我自己才有最深的切身感受。”

  桂军民和展文莲青梅竹马,相识已超过30年。进入舒适化病房时,展文莲已经神志不清、表达能力受限。这件事情,桂军民做了主。

  决定做好后,剩下的就是各种沟通和细节确认。为了让冷冻能在中国法律框架下进行,桂军民还签署了两份文件——遗体捐献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