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7.0级地震 机器人记者25秒写出540字新闻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1日

摘要: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震区的灾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与此同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地震发生后仅25秒,全国人民就已经收到了相关信息播报。这条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编发的稿件,共540字配发4张图片,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十几项内容。 _acM({aid:"mm_122588615_24060014_79798355",format:1,mode:1,gid:1,serverbaseurl:"afpeng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震区的灾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与此同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地震发生后仅25秒,全国人民就已经收到了相关信息播报。这条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编发的稿件,共540字配发4张图片,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十几项内容。

  25秒能做什么?人类或许还处在惊愕中,机器人已经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稿的全过程,并通过各个平台发送给亿万人。

  可不是25秒钟540字这么简单

  这些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区域都布有地震台站,24小时密切观测全国和全世界的地震活动。

  这些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成为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重要信息源泉。机器人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云计算平台),写稿所需的背景内容同样来自互联网。机器人会根据本地数据网络和接口调用、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在几秒内自动“写”好综合的地震速报信息。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机器人入驻推送平台,在地震信息报告完成之后,几秒内就可以覆盖大量民众。高效推送使当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地相关资讯,为赢得黄金避险时间争分夺秒。

  中国地震台网数据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主导和参与了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研发应用的全过程,他表示团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机器人几秒内就要写完新闻;另一方面,机器人写的新闻,又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确保快而不出错。”

  “互联网+地震”的创新

  地震发生以后,地震台网要对震级大小进行快速测算,把结果进行上报。以便快速启动应急救援行动,这个过程称之为地震速报。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地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心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就对传统意义上的地震速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人们希望了解更多、更全面的地震信息,另一方面震后救援工作也需要有更快、更详细的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侯建民说,“研发这款机器人的初衷是:让实时播报的地震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他介绍说:“以前,地震后,我们会及时通过微博等其他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地震消息,但因为时间紧迫,这些消息往往内容较少,只有地震时间、地点、震中位置等关键信息,公众可能需要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震中的简介,地震发生地的地形,人口、经济情况,地震后的天气等。基于此,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研发了这个自动写新闻稿的系统,希望能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