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培训又要火起来?参加集训成一种“荣耀”(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07日

摘要:  合肥今年迎来了最热的夏天,最高气温突破了41℃,以致晚间行人稀少,部分商家提前打烊。不过晚上9点,就在城区东部一家酒店的会场里,一场大规模的奥赛辅导却在“火热”进行。   地下一层的讲台上,老师正用PPT讲解着生物竞赛课程,100多名高中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做着笔记。酒店一楼会场则是化学竞赛课程,学生也有100多人。酒店门口早已停了八九辆私家车,大厅沙发上则坐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着自家孩子的学习表现,看样子彼此早已“熟识”。   半小时后,陆续有孩子从会场走出,

赛题,是我的拿手题,最终笔试、面试成绩优异,高考总成绩也达标,如愿以偿。”

  “现在孩子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别人家小孩都在干,家长也跟着忙活。”家长李先明认为,教育投资是值得的。参加全国比赛获奖有加分奖励,进入“国家队”的话,就会被名校直接“签走”。“当然这条捷径竞争激烈,也很难,家长、小孩都在拼。”

兴趣最重要 奥赛应该“脱去”功利外衣

  2014年起,31个省份出台高考新政,对加分项目进行“瘦身”。依据安徽的高考政策,只有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遴选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才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既然奥赛已不再是保送名校的“敲门砖”,奥赛获奖学生享受的“红利”大幅“缩水”,为何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奥赛培训呢?

  记者采访了合肥市某重点高中具有多年生物竞赛指导经验的王学明老师。他归结为两点,一是奥赛获奖成了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最强有力的“敲门砖”,这也是竞赛对家长的吸引力所在;二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并且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

  据了解,目前国内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大多将五大学科奥赛获奖作为理科专业自主招生的“入场券”。王学明认为:“学生竞赛成绩与学习的付出时间成正比,但不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基本上和获奖无缘。”

  “竞赛考的很多内容涉及大学课本,超出了高中老师的能力和知识范围,所以有的学校会在假期和社会机构联手,让大学教授、教师来授课。这视学校师资力量和教练水平而定。”王学明解释道。尽管拥有博士学历,他本人也是经常熬夜看书充电,有的卷子和题目,反复琢磨好几遍,才对学生讲授。

  他认为,兴趣应该是学生参加奥赛培训的原始动力,自己带过很多学生,最乐于见到的是,因为兴趣而钻研竞赛的学生。对于带着“功利心”的家长和学生,他也会劝退。“有的家长开口就问学完能不能拿奖”,王学明对此很是“反感”。

  对此,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从现实来看,只有5%~10%的学生对奥赛真正有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学科特长。家长和学生都要理性地对待,如果将之视作“曲线”上大学的路径,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从奥赛高考加分‘瘦身’,到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不过熊丙奇提醒,“奥赛热”的背后仍然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唯分数论,招生制度不彻底改革,“奥赛热”就不会降温。只有建立高考招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奥赛也才能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文中老师和学生为化名)

  王海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