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培训又要火起来?参加集训成一种“荣耀”(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07日

摘要:  合肥今年迎来了最热的夏天,最高气温突破了41℃,以致晚间行人稀少,部分商家提前打烊。不过晚上9点,就在城区东部一家酒店的会场里,一场大规模的奥赛辅导却在“火热”进行。   地下一层的讲台上,老师正用PPT讲解着生物竞赛课程,100多名高中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做着笔记。酒店一楼会场则是化学竞赛课程,学生也有100多人。酒店门口早已停了八九辆私家车,大厅沙发上则坐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着自家孩子的学习表现,看样子彼此早已“熟识”。   半小时后,陆续有孩子从会场走出,

目,但是老师推荐报名,孩子很感兴趣,钱也就不重要了。”

  “学校老师建议孩子报名,虽然是自愿,但我们充分征求了孩子意见。”家长李先明希望,通过奥赛学习、集训,小孩的成绩能有所提高,争取在竞赛中拿个名次。“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

  当记者问及奥赛培训能否提高孩子成绩等时,家长们都“异口同声”:“现在看不出来效果,我们也不看重‘结果’,因为作为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啊!”

要想获得自主招生“入场券” “残酷”培训必不可少

  李振宇是合肥市某重点高中的毕业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因为总成绩和生物单科成绩优秀,他进入竞赛班学习。回忆起两年的竞赛班生涯,他觉得学到了一些东西,但这种竞争模式有些“激烈”。

  “参加这个班是为了在名校自主招生中抢得先机,以进入好大学。有人综合成绩不行,只有个别科目突出,高考未必能考上好学校,但有可能通过竞赛在自主招生中‘搏一把’。”他说。

  高一期末考试后,根据成绩,学校选拔一部分学生进竞赛班学习。当时李振宇的选择权被定格在数学、生物和化学三门课上。兴趣使然,他选择了生物。“分班以后,学的是大学的课本,主要形式是老师讲PPT和发放讲义,内容有些难,需要下功夫钻研。”在他看来,要想学的“不吃力”,要有兴趣,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不然压力会很大。

  据他回忆,“市赛”前夕,大家“争先恐后”,为了能获得学校组织的“市赛”培训的资格,有的同学早早备好了小台灯,在宿舍熄灯后熬夜刷竞赛题,还有人偷偷跑去洗衣房和厕所打着灯做题。“白天在食堂吃饭,讨论的话题都是竞赛的获奖情况、真题的分析和解题方式,这也在同学之间互相传导了压力。 ”

  “到了暑假,老师会推荐学生去校外培训机构继续集训。说是自愿报名,但大家基本都去,个别不去的也就‘动摇’了,再说,万一不去的没考好怎么办?”据李振宇回忆,当时班上同学大都因为“从众”心理,参加了校外集训。

  不过遗憾的是,高二结束后,李振宇退出了竞赛班,原因在于不喜欢这种过度激烈的“竞争模式”。他觉得,与其孤注一掷走自主招生的路径,还不如一心一意、按部就班地准备高考。

  但是,李振宇发现,当时竞赛班上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基本都能上“211”、“985”,发挥失常了也至少是个“一本”的水平。很多在竞赛班“进修”过的同学,回到原本“普通班”以后,每次考试,单科成绩能甩第二名十几分甚至几十分。

  杨林彤则是学科竞赛的最终受益者,自己对物理、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学校的竞赛班里学习。经过刻苦培训,他曾在高二时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物理、数学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其他几门课基本都倒数,因为花的时间太少了。”

  对于偏科,杨林彤也不在意,高考那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大创新班的笔试和面试,有了“国一”做保障,他轻松通过初审。“笔试题里的数学和物理题基本上是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