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幻想照进现实 智能集群无人机离我们还远吗?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有人通过基因改造让蜻蜓变成了活体无人机!给蜻蜓背上微导航系统,通过基因改造使蜻蜓的神经细胞和翅膀协同作用,对光脉冲做出反应,让它能够被操控。   这个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边界的研究,7月13日刊载于本报“共享科学”版面上。看似聪明到无以复加的改造,却只关注了人类需要的一面——将蜻蜓的飞翔能力赋予机器,不可轻视的另一面是,它让无人机有了生物的智慧。   天性矛盾的人类一边惧怕着人工智能的超越,一边却不曾停止“科学怪人”的造物黑手。会思考、会飞行、能协作的智能无人机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有人通过基因改造让蜻蜓变成了活体无人机!给蜻蜓背上微导航系统,通过基因改造使蜻蜓的神经细胞和翅膀协同作用,对光脉冲做出反应,让它能够被操控。

  这个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边界的研究,7月13日刊载于本报“共享科学”版面上。看似聪明到无以复加的改造,却只关注了人类需要的一面——将蜻蜓的飞翔能力赋予机器,不可轻视的另一面是,它让无人机有了生物的智慧。

  天性矛盾的人类一边惧怕着人工智能的超越,一边却不曾停止“科学怪人”的造物黑手。会思考、会飞行、能协作的智能无人机族群似乎正以“指数级的进化速度”扑面而来。

  总能先人一步的科幻小说,这次照例没有缺位。在惊悚科幻小说《云端杀机》中,作者丹尼尔·苏亚雷斯预言了未来的无人机集群作战,是基于无人机习得了昆虫的行为模式:它们似乎对移动和喊声做出了反应,立即聚成一团云冲了下来……

  该如何让无人机获得智慧,改造生命还是学习生命?智能集群无人机离我们还远吗?科学伦理与技术发展究竟如何兼顾?让我们把幻想照进现实,用以考量问题的答案。

  最接近科幻的现实 智能集群无人机

  现实里,集群无人机已经被认定为无人机技术的一个未来方向,“智能集群”更是被各国军队视为无人化作战的突破口。

  “在智能集群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中,一架无人机只需实时知道附近六七架无人机的飞行位置及运动趋势,”北京猎鹰无人机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群体意识的无人机+人工智能的可学习能力=会飞的人工智能”。

  资料显示,2017年6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了119架固定翼无人机组成的编队,这打破了它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实现的67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的记录,这个集群的完成,包括多对多实时通信技术,仿生集群飞行控制和传统的个体无人机飞控技术,这类无人机智能编队的概念较之美军的无人僚机更进一步。

  “在通讯顺畅的基础上,可以用简单的法则实现大规模集群无人机的飞行策略控制。”李刚说。从技术上讲,最简单的集群数学模型只遵循三个原则:个体沿着邻居相同的方向移动;个体保持靠近邻居;个体避免与邻居碰撞。

  这种智能不需要任何集中规划,在缺乏任何记忆、智力、沟通甚至彼此不能互相意识到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复杂的集体协调任务。简单地说,“管好自己的那堆事,在高效协作的意念下,就能干大事。”

  “预计两三年内就会将基于神经网络的AI技术应用于无人机集群飞行控制及任务控制。”李刚认为,基于现在的技术,这些看似科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