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浙“新高考”录取季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3)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当下,正处于高校录取季,各批次院校陆续完成录取工作。 2017年,承担为国家高考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上海、浙江率先步入考试科目“3+3”和“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时代。 因应新高考,不仅两地教育考试院做出调整,许多高校也做出相应调整。以不久前刚刚完成在沪录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例,为与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接轨,今年清华就专门设立了上海领军计划,北大则专门设立了上海博雅计划,加上零志愿批次招生、自主招生和艺体特长类招生,两校在上海录取200余名学生,招生类别、录取形式和计分
“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选择,等于把原来“一个学校”的选择拆分成了“几个专业组”的选择,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灵活填报方案,鼓励学生遵从个人的兴趣、特长,体现了本次高考改革“尊重个性,鼓励选择”的精神,突出“专业导向”;同时,也激励高校建设特色专业、错位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介绍:学校共设置了4个“院校专业组”,其中“物化生”组包含了4个专业大类和17个专业,“物化地”组包含了1个大类和7个专业,“物化史”组包含了4个专业,“不限”组中有2个大类和9个专业。比如建筑学专业属于工科,但带有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含有历史底蕴,因此被归类在“物化史”专业组。如此一来,考生不仅可以凭借理科的优势,也可以发挥文史科目的优势考入。他认为,“院校专业组”的设置方式,能让高校更为综合地考察考生的学科基础,增强高校与考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
郑方贤介绍,往年高校招生的专业必须以文科招生专业或理科招生专业呈现,容易出现差异度较大的专业放在同一个类别中招生,比如复旦大学提前批次的理科专业包含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和法语、德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或者同一类别的招生专业必须按文理计划分别设置,比如复旦大学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华师大的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均安排在文科招生专业和理科招生专业中。今年高校通过“院校专业组”的方式,就可以将同类专业归并在一起,也使得考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对特定专业或学科的兴趣爱好。
高考改革带动基础教育的变化,研究型学习大量进入高中课程
衡量高考综合改革成效的标准很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这是改革取得社会认同的基础所在。
为了增加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今年上海高考与各省市接轨,改为考后填志愿,并且将原来的一次征求志愿环节增加为两次。有考生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应考心态会更轻松一些。
正因为是“新高考”,不可避免地,还是有家长和考生有些无所适从。“目前高中学生普遍缺少个人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能力培养,家长一味盲目追随热点,对高校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了解不够。高考录取结束后,今年高考改革试点的初步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改革设计之初可能存在的尚不完善之处,都会继续修正完善。”有专家分析。
周鸿认为,随着大学招录与中学教育不断双向磨合,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志愿特长等方面,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将不断提升。
“高考改革,还在路上,远远不是结束。”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这样说。在他看来,高考综合改革实
- 相关“沪浙“新高考”录取季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3)”的文章
- 成考直播通关课程免费领取2018-03-08
- 江西成人高考切忌粗心大意!2018-02-25
- 解读江西成人高考与普通高考的证书比较2018-02-25
- 第3期:远程网络教育介绍2018-01-05
- 第2期:成人学历提升方案2018-01-05
- 第1期:成人高考介绍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