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五(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灯下漫笔》(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   1,本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2,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在《新青年》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旨》   本文时代背景(重点,是掌握本文的一把钥匙)   本文发表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夕,当时国内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反动的文人为了阻挠青年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就一再引导青年人钻进“故纸堆”去欣赏中国的历史。针对反动文人的这一企图,鲁迅先生写作了这篇杂文。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本文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两部分互相联系,对应统一。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历史;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状。两部分互为因果(重点)。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两部分结尾,都指出“现在青年的使命”,“创造第三样的时代”与“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都是“使命”的重要内容。

  论证方法上面,两部分也都一样,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

  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历史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战乱时候,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两种时代交替循环。

  5,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个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规则,而这个规则稳定不变,则“万姓胪欢”,称颂“天下太平”。

  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是奴化性,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

  本文三种时代的含义。

  第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处于战乱,百姓连性命全不保,连奴隶都不如;

  第二种,“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社会比较稳定,百姓可以按照奴隶的规则生活;

  第三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时代”,百姓当家作主的时代。

  7,“中国固有精神文明”“吃人”的本质。

  封建统治者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制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吃,但又可以吃别人”,作者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

  8,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剖析。

  文本在第二部分揭露了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本质,同时还剖析了中国现状。在当时,人肉筵宴还在排着,而这些人肉筵宴只有阔人和外国人才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