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成考大语课文详解十(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香市》  一、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桐乡县人。他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即开始了文学活动。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矛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动而富有层次。

  如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作者先总写一句:“香市”的主要节目无非是“吃”和“玩”。然后,依次写庙前、庙里的热闹情景。庙前武枪弄棒,各种杂耍儿红红火火,令人目不暇接。庙里烛光点点,香烟缭绕,人们虔诚祈富。最后,再作收述:庙里庙外“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写来层次十分清楚。

  六、学习要点。

  1、主题在今昔对比中显现。

  “香市”并不在意于介绍故乡习俗,也不终情于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变化,因小见大,揭示30年代初江南农村正在破产,乡镇日益调壁的现实。如此严肃的主题,竟在极其短小的篇幅中得以体现,主要是依做仗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作品通篇都在描写“香市”,先写其盛,后写其衰,格局的安排就是一种对比。写盛时,极力宣扬繁闹的场面与狂欢的气氛;写衰时,则选择数个境头以显示其惨淡经营。全文像两幅风俗画,同为“香市”,面目全非。今昔不同的场面与气氛,经作者的组接,便产成一夜之秋的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2、作品中描写往日“香市”盛况部分的层次与内容。

  第一层次,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

  第二层次,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香市”上武枪弄棒、吹弹拉唱等各种杂艺的场面之大。

  第三层次,有多种感观出发,描绘庙里的品物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

  第四层次,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响之嘈杂。作者多角度的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

  3、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景,运用的反衬手法。作品在写“香市”的冷落、萧条时,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述武术班技艺精湛,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走绳索这些无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卖力,票价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却少,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