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0年基本建成三阶段衔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16日

摘要:  据教育部消息,教育部近日就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实现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有效普及,继续教育全面覆盖,师承教育优势充分发挥的局面。   意见表示,要着力推进以“5+3”(5年中医学本科教育+3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中医学专科教育+2年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多类

  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中医临床医师

  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机制,统筹兼顾中医类专业学生数量和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养,强化培训质量监测与评估,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统一的结业考核专业理论题库,严格培训过程管理与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在全面提高中医医师临床诊疗能力基础上,科学设定培训专科,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试点。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以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提升中医医师专科诊疗能力与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模式。做好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与中医类别医师执业管理制度的衔接。

  3.积极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健全中医全科专业培训体系,鼓励中医药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将中医全科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急需紧缺专业进行重点招收培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中医全科岗位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充分发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面。以满足中医药人员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各种适宜有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在职在岗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面向基层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专项。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加强统筹管理,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等的教学资源,发挥中医药行业学术团体的优势和作用,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探索开展“互联网+”中医药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政策制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监管,鼓励优秀中医药人才承担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建立能够满足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培训需求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质量。

  加强师承教育,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师承教育独特作用,总结师承教育规律,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师承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师承教育考评和监管体系,推动师承教育全面发展。

  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衔接,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将师承教育作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医医师临床诊疗水平。

  推进师承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专项建设。深入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充分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强化中医药学术、技能传承,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领军人才、特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