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盲目教育“军备竞赛”不值得提倡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09日

摘要:  据媒体报道,各种类别的暑期培训班相比过去更加火热。“文化课+兴趣班”培训,如今成了大多数小学生假期的“标配”,有的家长每周给孩子报18节课,一个暑期花费上万、几万元并不奇怪。原本应该轻松一下的暑假,却成了不少孩子最忙碌的“第三学期”。 _acM({aid:"mm_122588615_24060014_79798355",format:1,mode:1,gid:1,serverbaseurl:"afpeng.alimama.com/"});   报班热并不是什么新

  据媒体报道,各种类别的暑期培训班相比过去更加火热。“文化课+兴趣班”培训,如今成了大多数小学生假期的“标配”,有的家长每周给孩子报18节课,一个暑期花费上万、几万元并不奇怪。原本应该轻松一下的暑假,却成了不少孩子最忙碌的“第三学期”。

  报班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多年来,此现象一直存在,只不过这两年更扎眼而已。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家长习惯于在微信里晒各种信息,相互之间的影响与渗透也就变得异常凶猛。就像有家长说的那样,“什么都不怕,就怕比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报这班报那班,自己家的绝对不能落下,不仅要赶上,还要超越。

  与此前学生报班多与功课有关不同,近几年家长更注重孩子的特长,也因此,诸如乐器、体育、舞蹈、美术等大类,家长往往会至少选择一个,想法更多的,还会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尔夫、国际礼仪、马术等高端课程。至于孩子本身对这些培训班是不是有兴趣,很多时候,倒在其次。有家长就直言,孩子懂什么?不能完全顺从他们的心意。

  客观地讲,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中,中小学生参加一些文化或兴趣培训,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或者在课堂之外参与一些社会化的教育,扩大一下生活与学习的圈子,并非坏事。现实中也能看到,不少孩子正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激发了深入学习的热情,从而成为让很多家长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也应该看到,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度,要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目标。特别是,要尊重孩子作为“学习主体”的诉求与意志,在“给什么”与“要什么”之间,还是要掌握好分寸,至少要做到充分沟通、良性互动。任何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孩子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塑型的泥偶,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主体。

  比如,有些孩子确实很享受某些课外教育,也能够适应并跟进培训班的节奏,对此,家长不妨在深思默察的基础上,多一些引导与关注,释放、激发孩子的潜能,将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扎实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家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应该对此多一些理解与体察。不要动辄就攀比、时刻在焦虑,甚至不管不顾,照葫芦画瓢,逼迫自家的孩子。必须看到,过早地开发、权威的高压,并不总是指向成功,也可能摧残具体的生命个体。

  至于那种因为自己不如意,或者对自己人生不满意,从而将希望投注到下一代身上的做法,更是一种盲目与粗暴。下一代有下一代的活法,下一代有下一代的兴趣,岂能因为貌似重视、实则粗暴干预就会骤然改变?你自己工作一塌糊涂、生活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