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磨难中成长有的单亲 有的被抛弃(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8月07日

摘要:     孝莲可爱的笑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梨鹭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 张群) “爸爸死了,妈妈走了,我不想妈妈,但我很想爸爸。”小孝莲的声音回荡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语气平平淡淡,没有一丝埋怨,也没有一丝苦恼。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志愿者谭雅玲读到了这个年仅7岁小女孩被扎得千疮百孔的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谭雅玲是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团队的一名志愿者,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神溪小学支教期间,她注意到很多像小孝莲一样的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在外面

,她不由得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小男孩。

留守儿童磨难中成长有的单亲 有的被抛弃

  两兄妹回家路上必经的小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雅玲摄

  支教组制定的招生报名条件中明确要求必须要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男孩自知自身的情况显然不符合条件,但是抱有强烈读书热情的他只能试探着询问志愿者。

  小男孩叫张亮,今年8岁,他还有个妹妹,叫张婷,今年7岁。与孝莲一样,张亮兄妹也是一对苦命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们没了妈妈,却还有个常年在外打工的爸爸。

  出于关心,赵晨和队员们决定送兄妹俩回家。

  “这个是什么?”路上,队员指着一片瓜藤问亮亮。

  “这是瓜瓜,可以炒很多种菜。”

  “你还会做菜啊?”

  “对啊,爷爷奶奶端不动锅儿!”

  这段简短的对话,使志愿者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他们不知道小小年纪的亮亮究竟经历了什么,在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留守儿童磨难中成长有的单亲 有的被抛弃

  妹妹张婷在小板凳上写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雅玲摄

  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志愿者们都有些疲惫,但是亮亮和婷婷依然活蹦乱跳,亮亮的家住在离学校8公里远的地方,兄妹俩需要每天早上5点钟从家里出发,才能保证上课不会迟到。

  亮亮和婷婷从小就是老两口拉扯大的,爷爷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奶奶腿脚也不方便。“孩子妈妈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改嫁了,从那以后,亮崽只见过妈妈一次,婷婷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妈妈。”爷爷说,孩子爸爸在广州打工,每年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待几天,“家里就剩我们老两口和俩孩子,我现在只希望两个孩子能有书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亮亮和婷婷从小就懂事,每天放学后写完作业,就提着硕大的水桶去打水,再踮着脚在高高的锅台边炒菜……“亮崽和婷婷在各方面都很下劲儿,从来不会向我们要东要西,就是家里条件不好,苦了俩孩子。”说到这里,爷爷有意将头扭到一边,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背影孤独又无助。

  从亮亮兄妹俩的身上,赵晨领悟到了什么是坚毅,什么是逐梦,他们虽然留守在农村,但是却留不住他们奋发读书的梦想,想要走出大山的希望。

  携手

  关爱保护快乐成长

  近日,《2017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缺父留守儿童与父亲一年见面次数少于2次。

  关于这点,张亮兄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通常情况下,他们一年才能和父亲见一次面,而据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志愿者介绍,神溪小学的很多孩子们都和张亮兄妹的情况十分相似:父母常年在外打拼,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有短暂的相聚。

  留守儿童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独、怨恨父母、学习状况一般等现实问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其缓解和解决迫在眉睫,也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6年底,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