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喷涌而出 “助推器”提升中国速度(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科技创新交出傲人成绩单   7月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图片由本报记者谢宏提供   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一项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化学等4个领域,中国论文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在主要8大领域中与美国平分秋色。报道称,中国的科研成果将在未来十年出现井喷的局面。   与之相关的新闻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

我国的创新投入增长一直快于GDP增长。

  经过长期攻关,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创新的提速增效,还得益于政策和投入的双重加持。

  “创新创业政策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政策重点正从创新体系建设,转向营造释放创新活力的生态环境;从单纯的科技政策,转向包括科技、产业、财税、贸易、知识产权和教育等综合性政策体系;从点对点的项目支持转向普惠性政策。”吕薇说,政府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

  2016年,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值得回味。这一年,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动能加快成长;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与此同时,我国长期科技投入的效果正在显现。2004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7005.8亿元。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约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

  “当然,制度优势不可或缺,很多科研项目有效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能够在集聚政府资源、选准方向后迅速布局,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长期攻关,边研发边产业化。”陈宝明说,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样收效斐然。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已担负起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企业已成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实施,让科研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的份额不断攀升;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政策释放的红利不仅为科研人员松绑加助力,创新环境也更为宽松,让更多人投身双创。

  “创新逐渐蔚然成风,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也不再单纯以失败成功衡量结果,而是更注重创新的过程和价值。”陈宝明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凝聚社会力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让创新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我们还有一些科研领域的短板要补,一些政策还需要调整,比如要改变当前地方发展仍以GDP为重的观念,相应的考核体系也需要转型。”

  从跟跑到领跑还需“查遗补漏”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向质转变的跃升期。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虽有量子计算、高铁等部分领跑项目后发先至,但我国科技创新跟跑的领域占多数。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较薄弱,要提高引领型创新能力就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吕薇说,没有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创新就失去了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