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科考归来 带来海底3000米礼物(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7月25日

摘要:  近日,浙江舟山的长峙岛迎来了顺利完成中国大洋43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本航次的科考任务自2016年11月22日始,分5个航段,共历时230天,累计航程28048海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韩喜球,教授贺治国和博士研究生朱瑞参与了第五航段的科考,他们在50余天后回来了。 _acM({aid:"mm_122588615_24060014_79798355",format:1,mode:1,gid:1,serverbaseurl:"afpeng.alimama.com/"

从毛里求斯到作业区的4-5天中,值班队员负责记录水深、经纬度等相关数据,而到了西北印度洋的作业区,队员们需要互相配合,层层递进寻找海底热液喷口。

  “在作业区下放托体和摄像设备,船慢慢开,设备也慢慢向前移动,通过传回来的影像能看到周围的地形和生物,一旦看到有价值的东西就用抓斗抓上来。”朱瑞说,抓斗抓上来过一些小虾小螺,也抓过他口中“一节节像草一样”的水母和“像植物的根一样盘根错节”的珊瑚,他也通过摄像设备亲眼看见枕状玄武岩、海沟、海底浊流沉积等影像。

  “热液喷口就像喷泉一样,会喷出一些含有硫、铁、锰的化合物,具有矿物价值,喷口很小,大约在几十米见方的范围内。”在寻找热液喷口的过程中,除了通过影像判断喷口是否在附近外,队员们还通过分析样品、探测甲烷、氢气含量,探测盐度、浊度等方式判断。在朱瑞看来,这个过程就像玩游戏,新奇而有意义。

  朱瑞的一天24小时,7个小时值班,8个小时睡觉,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科考队员们需要在一个阶段结束前完成阶段性任务,上交给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再由她决定下一步的航向。

  2017年5月30日

  这一天是端午节。

  朱瑞和队员们尝试用深海的压力制作小礼物。他们在一块大约5cm*5cm*2cm大小的泡沫板上写上“2017端午,你看见大海深处的海绵宝宝了吗”,用仪器放入海底。在3000多米深度的水压下,泡沫板被压得很小,仅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长宽,厚度变成了几毫米,显得非常精致,字迹则清晰可见。这份来自大洋深处的端午节礼物,对朱瑞来说异常珍贵。

  柠檬和熟鸡蛋也被他们用作“深海实验”。在朱瑞的一张照片中,一个柠檬被他放在密封袋内,袋上写着“来自印度洋底的柠檬汁——赠最美的人”。经受海底压力的熟鸡蛋和柠檬,虽然外壳依旧完好,但内部则渗入了海水,有了咸味。

  2017年5月31日

  食材最新鲜的一次是一条鱿鱼,这是他们夜钓的战利品。

  31日晚上,队员们关掉船上的灯,用大的射灯吸引鱿鱼,并用夜光钓钩在甲板上垂钓。那一晚,成果颇丰,小的鱿鱼有半个手臂这么大,而大的鱿鱼则足有半人大小。

  他们把最大的鱿鱼装在一个塑料袋里,鱿鱼喷出的墨汁溅满了整个塑料袋。第二天,在厨师的精心烹饪下,队员们每个人分到了一块新鲜的鱿鱼。

  船上的网络信号较弱,他们的电脑被连在船上的一个总服务器上,形成一个局域网。和父母家人联系则只能靠微信和QQ这些社交工具。

  奇妙的日出日落是最令朱瑞震撼的事情。“如果没有云,可以看到整个的太阳,日出日落会很完整,持续两分钟,如果有云,那就能看到橙色和红色的云彩,真美。”

  午夜,他们有时会在甲板上看星空。通过“星图”这个应用软件,寻找银河、北斗七星和各个星座。

  2017年6月6日

  航海过程中,队员们也曾遇到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