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大专升本政治串讲资料及答案二(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原则、形式、政策是什么   (1)对农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党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逐步过渡的形式。有土地入股、初级社、高级社。(2)对工业: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合作入手发展为生产合作。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基本上通

的内部矛盾,而且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若处理不好,就会向敌我矛盾转化。因此,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建国初期我党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这是在中共“八大”上确定的(2)统筹兼顾的方针(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治生活中判断人民言论和行动的标准是什么

  政治生活中判断人们的言论和是非的政治标准,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答: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说明解放思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