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邓小平理论知识点解读二(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我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经济上,我国面临着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在文化上,我国面临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3、 现实条件: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2000年2

纲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2、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统一起来。

  3、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长期以来没搞清楚的原因:

  1、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2、我们把前苏联模式神圣化。

  3、把前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社会主义的本质

  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形成过程:1980年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确的

  概括,历时12年。

  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特点:

  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重大意义: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3、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辨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辨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