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作文写作 大语作文阅卷点评(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燕玲   2006年四月自考大学语文(本)考试中,作文题目为“倾听”。这个题目虽然仍为命题作文,但和以往的作文题目命制思路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虽然不能就此说明自考作文题目将和高考、中考一样,要走开放性的路子,但毕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考生应引起注意。   “倾听”是一个动词,它的宾语是不定的、开放的。既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声音:风声、雨声、虫啾、鸟鸣……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声音:历史的足音、人民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题目,很少有考生会感到无从下笔,大家可以思

上。另外,“倾听”也不等同于“听”,它更强调态度。如果考生只是简单地虚构一个“我”“听来” 的故事,以“倾诉”代“倾听”,以“听”代“倾听”,显然偏离了题意。

  这类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内容空泛,主旨不明。“开放”不是海阔天空,更不是不着边际。尤其要切忌乍读结构谨严,实则思想缺乏,看似文采出众,实则言之无物,这种新时代的“八股文”,特别容易在此类作文中出现。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考生喜欢采用排比段结构:“我们要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要倾听历史的声音“、我们要倾听人民的心声”,且多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文字读起来就让人感觉有些空洞。与之相反,我们受到感染的,心灵被打动的反而是一些质朴的文字:父亲的默默倾听、母亲的絮絮唠叨、少年的青春叛逆,由于作者的感情真挚,普通的题材也闪耀出动人的光辉。自考作文的评分包括内容、语言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这其中,内容是放在首位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思想永远是文章的灵魂。现在虽然强调“个性”,强调“创新”,但如果热闹的形式背后是浅薄空洞的内容,仍然得不到高分。对于考生而言,关注生活,开阔视野,用心思考,付诸真情才是作文成功的先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