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成考大学语文记叙文材料八(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背影》(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朱自清文学研究会成员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主要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等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收入散文集《背影》。   《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父亲送子乘火车背上读书的情景,特别描写父亲送行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父子为奔丧在徐州相见,描写家境变故,重点交代了父亲送行的缘由。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具体描写父亲当年去

儿子买桔子的情景,对父亲体态,衣着,动作的描写,不用比喻,不事铅华,只是把眼前看到的情景实实在在写出来,自然朴实,读者于质朴中体会厚实的亲情。

  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以背影微结构线索。共出现四次背影。第一次,点出本文中心,引起全文;第二,第三次,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事情,体现了父子情深;第四次,结尾,呼应开头。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1)这段话的作用,为文章笼罩一种悲凉气氛。

  (2)用人生的失意与生离死别作为父子分别的铺垫,在背景上展示父子深情,使作品更具苍凉感,更显父子间的真情。

  2,文章最后一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这段话表明旧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动荡不安和日益窘困的生活遭遇。

  (2)述说父亲的颓唐,惦念儿孙,一方面为父亲深深感概,一方面更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孙们的爱。

  结尾部分的描写与开始部分形成首尾照应。

  《故都的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

  《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

  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与议论两种方法,具体描绘北平之秋的景象,还插入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议论,写中外不同的文人对秋的相似感触——秋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以南国秋色之淡,反衬北国秋色之浓。

  《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记游散文。

  文本围绕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说明自己要来北京就是为了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饱,尝透。文章结尾,又强调北京秋天的特点“色彩浓,回味永”,前后呼应。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是围绕中心来描写。

  3,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主要描写北京之秋,却两次描写南国之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