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成考大学语文分析题讲义五(2)
- 来源:
- 江西成考网
- 发布日期
-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21、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 问:(1)这段话可分为几层意思?它们的关系如何? (2)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1)两层意思。一层论气是
答:(1)写文章要围绕主旨安排材料,做到轻重分明。
(2)层层深入。
(3)用了三个比喻:一是用纲与目的关系作比喻;二是用北斗星与群星的关系作比喻;三是用照相的聚焦作比喻。
2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从上面的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问:(1)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引用“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说明了什么问题?
(3)“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与整齐”这句话是如何说明论点的?
答:(1)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2)说明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理”可教,而“法”却靠个人的巧妙运用。
(3)在这句话中,“整齐”指的是“理”:“变化”指的是“法”。在整齐中求变化;就是说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这就时一步阐明了“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25、分析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问:(1)请分析“尝”、“吞下”、“咀嚼”、“消化”几个动词的实际含义?
(2)请说明这段话的修辞效果。
答:(1)“尝”是指选读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读、但不必细心地读:“咀嚼消化”则不但要全读、勤读、而且要精读、细读。
(2)这段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读书比拟成吃东西,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 相关“2016年江西成考大学语文分析题讲义五(2)”的文章
- 成考直播通关课程免费领取2018-03-08
- 江西成人高考切忌粗心大意!2018-02-25
- 解读江西成人高考与普通高考的证书比较2018-02-25
- 第3期:远程网络教育介绍2018-01-05
- 第2期:成人学历提升方案2018-01-05
- 第1期:成人高考介绍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