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成考语文辅导材料小说知识二(2)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17年04月19日

摘要:  《风波》(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见前面《灯下漫笔》介绍   《风波》选自小说集《呐喊》。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注意教育广大民众觉悟。广大民众对这场革命毫无认识。而辛亥革命对于封建残余势力也没有采取及时消灭的策略。1917年,原清朝的将军张勋率领效忠于清王朝的几万辫子军杀回了北京,又恢复了清王朝,史称“张勋复辟”。

  小说以辨子风波为中心事件,依照事件发生,发展,平息过程的时间顺序,自然分为四大部分。(1)引发风波的起因与发生;(2)表现风波的发展与高潮,着意描写七斤一家的恐慌及村里人种种表现,使辫子问题发展成一场吵吵闹闹的风波;(3)描写辫子风波的逐渐平息及原因;(4)表现风波消解后的影响和村中的情况:一切又恢复如故。

  《风波》具有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有层次。

  3、重点掌握七斤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4、掌握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余孽。

  5、分析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七斤嫂:因循守旧,落后无知,粗野泼辣;

  八一嫂:热心善良,却受到孤立;

  九斤老太;极其守旧,看不贯新事物,整天唠叼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6、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作品主题。譬如;作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末尾都有一段七斤,七斤嫂之间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生与平息,又塑造了两个愚昧无知农民形象,还说明张勋复辟与辫子风波的关系。

  7、重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头部分环境描写,(1)为风波发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2)以开始的平静同后文的风波相对比;小说结尾描写环境,一切恢复了原样。开始与结尾前后呼应,深入说明小说的主题。

  8、掌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赵七爷的竹布长衫,穿与不穿,都有寓意;赵七爷的辫子盘与放,深刻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七斤口里含着的湘妃竹烟管时的神态,表现他不同的心情。等等。

  9、运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简洁的笔墨,直接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细节,肖像,而不用大段的心理分析,浓彩重墨的描写。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最后一段。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风波过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与开头介绍的情况没有不同;说明辛亥革命,张勋复辟都对农村传统状况没有丝毫影响。

  2、九斤老太做过八十大寿。说明复古保守思想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

  3、六斤的变化,说明新一代仍在走着老一代的老路,她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