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成才路上不应受“冷遇”(3)

来源:
江西成考网
发布日期
2006年05月17日

摘要:技工短缺已成为国内很多就业市场面临的问题,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出现了“技工荒”。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永川市调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诚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无论从政策还是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但职业学校招生难、招不满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出

学校生源数量连年减少,不单纯反映了生源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质量逐年下降:一方面,招生难使职业学校对生源质量无暇顾及,另一方面,职校对于生源的选择权较小,招生没有分数线的硬性限制,基本上报考了就得招收。

    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中专、技校或职高的教师一致反映近年来学生质量持续下滑。从各学校招生分数反映的情况看,中职学生的质量不高,接收的都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这一点在中专校也不例外。

    生源质量的下滑趋势不仅给职校办学、管理造成了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到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形象。

    矛盾背后:根深蒂固的社会成见

    一边是就业市场的火爆,一边是招生部门的冷清,尽管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总体好于去年,但形势依然严峻,许多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出口”畅带来的“进口”旺是有局限性的。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认为,职业学校招生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难在于社会成见。由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人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邢晖指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淘汰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报考普高上大学才有面子。一些愿意从事一技之长的学生,也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报考普高,从而压制自己个性的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点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还根深蒂固。

    这样的社会偏见,严重损害了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在于转变社会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程方平认为,应该在社会上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淡化职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的差异,建立学历和职业资格互认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邢晖指出,国家投资和扩招,是投入方面的支持;而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根本还是要刺激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社会必须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同时要发展职业教育高学历的人才培养,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机会。

    与此同时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成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为职教发展提供了有利时